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零九章君臣 (第2/2页)
赵石一直在北方生活,偏爱锅煮,几筷子下去,锅煮就少了一半,皇家饮食精致,份量却显不足,很难填饱赵石的胃口。
看他吃的欢实,皇帝陛下更是高兴,连连举杯邀饮。
君臣二人边吃边谈,不时大笑几声,实是融洽之极,这要是让外间臣子们看见,定要瞠目结舌,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一个没有帝王威严,不顾皇家仪范,一个没有为臣的觉悟,不成体统,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这成什么了?
但皇帝陛下的心情却是大好,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规矩,几千年过去,这些规矩越加繁琐细致,为的是彰显皇帝陛下的威严,也让臣子知道自己的身份位置。
但皇帝陛下毕竟也是人,见惯了臣子们的恭恭敬敬,战战兢兢,也许很多时候会让帝王感到威权带来的刺激感觉,不过,帝王们时常也会感到孤寂。
所以,历朝历代,幸臣之属屡屡不绝,为什么,是帝王糊涂了,非要用这些谄媚之徒吗?不是的,很多时候,幸臣的一切,皇帝陛下都看的清清楚楚,但对他们还是优容有加。
归根结底,是这些人才干平平,为祸不烈,闲暇时,却能让帝王在他们面前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罢了。
大将军赵石显然不是什么幸臣,但成武皇帝九岁时便与赵石相识,更曾在景王府中同拜于陈夫子门下读书习字。
当年金国使臣在京师长安遇挫,于宫门之外行刺,那时赵石正与景王世子李全寿同行,赵石浴血长街,一番激战,尽诛金人刺客,护得李全寿毫发无损。
如今更助李全寿登上皇位,这么多年的交情,实非寻常,皇帝陛下待赵石如同手足,也就在清理之间了。
而让皇帝陛下更为高兴的是,在这些小节之处,赵石皆能坦然受之,没有战战兢兢,没有惶恐不知所措,你待我如手足,我便待你如兄弟,却又能在一些地方体现出对皇帝陛下的尊重。
这如何不使本就对赵石信任有加的皇帝陛下高兴?
实际上,赵石做的没那么有分寸,换了景帝当面,将又是一番思虑,只是成武皇帝李全寿到底非是他的父亲,所思所想,也便大相径庭。
随着酒水下肚,皇帝陛下脸上泛起一层红晕,兴致越发高昂,问的最多的,还是西北战事经过。
赵石也是知无不言,说的东西和战报上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前的种种算计,作战之间的种种考量,都说的很清楚。
尤其是灵州一战,彻底击溃了西夏大军主力。
“那一把火,烧了几天几夜,数十万人,亡于大火之间,大火熄后,臣没让人收拾火场,也收拾不过来,死的人太多了,西夏军兵百姓,不计其数。。。。。。”
“几天下来,军中士气都很低迷,众将脸上不见任何喜色,这是打了胜仗的样子?”
“微臣知道,他们觉着杀戮太过,有伤天和,但战争就是这般,杀的人再多,也是敌人,总比自己人死伤无算要好,过后微臣的战报陛下也应看了,攻克灵州重地,大捷,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没法多写什么,连军中的参军都来问臣,该怎么上报于朝廷,这是不愿担干系呢。。。。。。。。。”
赵石开始适度的倒苦水,这个后患,能不留下首尾,还是不要留下为好。
果然,皇帝陛下不负所望,听了这个,立即轻轻一拍桌案,“朕虽从未领兵,但也知沙场争锋,无所不用其极的道理,爱卿不必过虑,朕到要看看,是谁敢拿此事来做文章。”
说罢,皇帝陛下饮了一口酒,摇头叹息道:“爱卿立下如此殊功,却还要防备小人算计,这世上之事啊,总是进退艰难。。。。。。。。让人无法释怀。。。。。。。”
赵石笑了笑,开始安慰,“只要陛下能时常体恤臣下等之不易,便不愁没有忠臣勇将可用,臣等之功只在一时,而陛下之功,却在千秋万世。”
皇帝陛下哈哈大笑,举起酒撰,“千秋功罪,却要后人来评说吧,来,满饮此杯,祝咱们君臣给大秦打下一个万世不拔的基业出来。”
(三更,月票榜太惨淡了,来点月票鼓励一下阿草吧,写朝廷争斗,最累人了,这个星期苦啊,睡觉的时候都能梦见大秦之类的字眼儿,我的天,不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