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造纸坊哟 (第2/2页)
当然了,这东西也就太平年间才有能力弄起来,在赵含章重启邸报前,大晋大范围的邸报已经停了二十多年了,只有一些权势比较大的刺史郡守等会派人留在京城收集这些信息送回去。
赵含章曾经就是蹭赵仲舆的邸报看,他每次收到邸报都会让人抄录一份给她送去,还会补充很多邸报上没有的东西。
等赵含章自己弄邸报的时候,她就不这么干了。
因为造纸坊的工匠们很厉害,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试验,他们不仅可以用书皮造出好纸,还能用麦草、稻草等草和各种东西混杂在一起造出好纸来。
这种纸成本更加的便宜,造纸坊也扩大了,每日都能产出大量的纸张。
有纸,加上书局里活字印刷术也愈加成熟,赵含章就可以将邸报扩大了。
她将邸报一事交给太学和书局,在太学里成立了一个邸报所,由太学学生们担任里面的职位。
她要求他们每两天就要出一张邸报,邸报上不仅会有谕旨、诏书、两天内朝廷发生的大事,还有一些官员对一些政事的看法和建议,甚至,有好的文章和诗赋也可以放在邸报上。
这样的邸报就不仅仅是给各郡县的长官看了,各县学堂都要有,学堂里的学生们免费拿到邸报,但他们也有义务,他们的义务就是为本县百姓宣读邸报上的谕旨、诏书,以及朝廷的一些重要且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举措。
同时,邸报还接受全国各地官员、名士的投稿。
当然了,不是名士也可以,只要所言有物,赵含章都容许刊印,哦,因为邸报需要用到的文化水平很高,所以邸报所所长是赵程兼任。
审稿的事也是他干的,赵含章就偶尔看看。
京城做出邸报后会通过驿站发往各州,由州发往郡,而各郡再刊印一样的邸报发下去。
但是,现在赵含章的书局和造纸坊只开了八家,有些郡还没有,他们就只能就近从别的州郡里买。
买邸报的钱倒是没多少,主要是运输成本高,所以没有书局的幽州刺史石勒,和书局很少的并州刺史北宫纯纷纷上书,要求朝廷也要在他们这里增开书局和造纸坊。
赵含章同意了,下令让各州郡自己找地建造书局和造纸坊,以及找齐工匠,她来给图纸。
目前,各地书局和造纸坊都是仿造西平的书局、造纸坊所建,西平的书局和造纸坊也是最先进的,到现在他们已经增扩三次,造纸坊早已形成规模,每天能出五万张以上的纸张,最多时达到了九万张。
当然是大纸,可以裁剪的,成我们现在印刷的书本,可以裁出十六张。
别看现在产能上去了,其实纸张还是不够用。
不说别的,就朝廷每天的办公用纸就是大量的消耗。
收拢流民,造册记名,办户籍,以及各种信息的记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
(本章完)